<姚伯先>
戚澜,何许人也?他就是《槐里先生传》(见《王阳明全集·卷三十八》作者。
戚澜,字文湍。明正统六年(1441)中顺天榜经魁,明景泰二年(1451)中进士,选庶吉士,明天顺元年(1457)授翰林编修,与大学士李贤彭、时吕原同修《一统志》。其父戚熙,号冷川,明永乐十五年(1417)举人,任辰州(今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)学正。
说起戚氏,据戚熙修于景泰四年(1453)的《余姚戚氏家谱》显示:他们的始祖为戚亚卿,传至戚澜已第五代(即玄孙),世居河南汴梁之河北陈桥。南宋末年,因临安失守,时任工部的戚亚卿,由临安迁居凤山岸侧湖堤里(今余姚临山镇湖堤村),并与张姓者联姻,世称湖堤戚氏。
那槐里先生又是谁?据《王阳明全集·卷三十八·传》记载,槐里先生是王阳明曾祖父王杰(字世杰)的号。戚澜怎么会跟王阳明的曾祖父王杰联系在一起的呢?据戚澜在《槐里先生传》中说,他的父亲戚熙跟王阳明的曾祖父王杰关系甚密。戚澜从小就从自己父亲嘴里听到夸奖王杰的话,比如夸他所写的《周礼考正》等为当今世儒乃至近儒所不及,为人处世更是首屈一指。既然王杰如此好,戚澜心里自然升起想拜他为师的想法,可惜的是戚熙于永乐十五年(1417)中了举人,随后去辰州府任学正,戚澜也跟着去了。
这样一别数载,等他荣归余姚时,王杰已仙逝久矣。戚澜永远记住了王杰的好,就特意前往王家登门拜访,并向他们求阅他的著作。可惜的是只找到《槐里杂稿》数卷,其他的均被王杰在南京国子监读书时的同宿舍同学拿走,不知去向了。
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,王阳明的祖父王伦(字天叙,号竹轩)乘机向戚澜提出为其父王杰写传记的请求,于是,戚澜写了如今《王阳明全集·卷三十八》里的《槐里先生传》。
有意思的是,戚澜在最后结尾处,写上了其父戚熙在幼年时就听乡里父老口口相传的传说:元朝时,有个善于占卦算命的隐士,他掐指一算,说王氏后代必出大儒。后来果真出了个王阳明。这是不是巧合,无从知晓。更有意思的是,戚澜死后,据传成了钱塘潮神或是成了鄱阳水神。
事情是这样的:戚澜因母亲去世,按制服丧三年,然后期满进京。当他乘船摆渡钱塘江时,突然风浪大作,正在这危难之际,从天降下数百对纱灯,将江水照得通明。接着有头裹巾帕、着靴佩剑骑白马的九个人,在水面上如履平地般飞驰。船上的人见状,都很害怕。戚澜却冷静地对众人道:“不要害怕,我知道他们是来干什么的。”于是推窗观看,那九人都下马跪拜。戚澜问道:“莫非你们是桑石将军的九兄弟?”他们齐声回答是的。戚澜叫他们回去,说自己待会儿就到。然后,他就命人将船撑回余姚老家,并对家人说:“某日,我就要走了。”这样,等那天到来时,他洗了个澡,穿好朝服,静坐家中。果真,那九兄弟率兵前来迎接他,随后一起遁空而去。据说他成了钱塘潮神。
至于戚澜为何又成了鄱阳水神,也有一个传说。有一天,曾同为翰林编修、时为文渊阁大学士的丘浚(1421-1495,字仲深,号深庵,广东琼州府琼山县人),他的夫人自老家乘船上京城到他那里去。船过鄱阳湖时,恰巧是夜里,夫人睡梦中见戚澜来提醒她,此地将会有大风大浪发生,叫她赶紧躲避。她从梦中惊醒后,立马吩咐人将船靠岸。待船顺利靠岸后,果然狂风大作,这样避免了一场灾难。到了京城后,她将神奇的经过讲给丈夫丘浚听,丘浚听后感慨不已,为之作《祭翰林编修文湍公文》,以示纪念。
–2020年7月19日《余姚日报》第三版
发表回复